为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,赋能复合型人才培养,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,2025年3月22日,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珠海校区海琴4号C306会议室举办首场行业沙龙座谈会,学院党委书记孔晓慧、校友代表、教师代表以及学生代表50余人齐聚一堂,共谋学科高质量发展,共商人才战略布局,共绘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新蓝图。会议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徐永怡主持。
图:行业沙龙现场
时代命题:立足湾区,服务国家
孔晓慧书记在致辞中指出,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地学人才培养重镇,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,充分发挥地质学、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优势,着力构建"政产学研用"协同创新体系。当前正积极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,推动成立地方校友分会,打造跨学科、跨领域、跨国界的合作平台,为新时代地质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。
校企对话:深化产学研一体化,探索合作新路径
座谈会上,学院教师率先介绍了研究方向,与会校友随后逐一介绍所属单位与行业动态,围绕“智能找矿技术转化”“地质灾害防治合作”“海洋资源开发数据共享”等议题展开讨论,探索校企合作切入点。
职业赋能:深化校友育人协同,分享职业成长密码
针对在校生职业规划问题,校友们立足行业前沿建言献策。孙超校友通过分享其因时因势动态调整的职业发展经历,强调学科交叉的重要性,希望同学们提升职业发展韧性,鼓励学生寻求跨界合作,成长为复合型人才,寄语学子鼓劲前行;张鹏程校友详解了用人单位核心诉求,提出校企可通过联合举办行业报告会、共建实习基地等方式,让学生“提前感知行业脉搏”;谢斌校友(中天晟源董事长)呼吁借鉴加拿大、澳大利亚经验,推动“地质+金融”学科交叉,开设矿业经济等课程,培养“懂技术的战略决策者”;刘漠校友结合20年从业经验提醒地科学子及早为就业做准备,强调注册岩土工程师等资格认证是“能力试金石”“职业敲门砖”,鼓励大家勤奋扎实夯实基础,走好职业发展道路。
围绕学生成长成才话题,校友们也纷纷分享自身成长与职业发展故事,暖心嘱托后辈成长之道。范桂荣校友认为学好专业知识固然重要,但培养良好的品德更是为人处事根本之道;曾强校友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自我增值,提升综合素养,从容面对人生发展道路上各类机会与挑战;隋耀华校友从用人单位角度建议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夯实专业基础,在研究生阶段则更多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;蔡剑波校友与秦岭校友希望校友们与校友们之间、校友们与在校同学们之间建立更强的联系与链接,共同成长。
图:校友们热情分享
自由研讨:锚定国家战略,答好职业之问
现场提问环节,校友们倾囊相授。在回答地科学子的创业经验请教时,孙超校友强调“深耕专业护城河”:发展自己的核心优势;黄伟强校友指出“地质+人工智能”是未来风口,倡议发展深地AI技术;肖凡副教授与各位行业人才深入探讨科研合作及产学研落地路径;地球物理专业博士生询问择业策略,俞炯光校友坚定回应:“围绕国家‘向海图强’战略,向深海勘探要答案——有真本事,就有大舞台!”
校友会常务理事会:凝聚共识,共绘未来
同日下午16:00,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海琴四号A319会议室顺利召开了校友会常务理事会,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孔晓慧主持。与会人员包括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岳军、学院领导班子及校友会常务理事会成员二十余人。
会议伊始,黄伟强会长首先代表新一届校友会表态,全力支持学院全面发展,特别要加强与学院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联系合作,配合学院做好老师慰问,师生帮扶和支持学院建设等工作,联系广大校友,建设学院与校友共同发展的双赢平台。
王岳军院长代表学院感谢新一届校友会对学院的大力支持,感谢广大校友们对学院的深情厚谊,支持学院顺利举办了学科的百年庆典,升级了地质矿物博物馆建设,还在2025年初走访看望了学院退休老教师。在新的百年发展阶段,学院希望和新一届校友会进一步加强联系与合作,为学院发展和校友成长作出新的贡献。
图:黄伟强会长发言
图:王岳军院长发言
会上,与会人员投入研讨校友会2025年重点工作具体安排,并审议通过了《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校友会2025年工作计划》。
图:与会人员研讨校友会工作计划
结语: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一场“双线联动”的学术与校友盛会,奏响了学科发展与时代使命同频共振的强音。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产学研对话的实践,更是一次面向国家战略需求、全球可持续发展命题的主动应答,彰显了地学人“胸怀国之大者、勇攀科技高峰”的担当。本次座谈会搭建起校友与学院发展的命运共同体,在深化产教融合、优化学科布局、创新培养模式等方面达成重要共识。学院将以此为契机,持续完善"学科交叉、国际视野、实践创新"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,为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大地科人的智慧,展现出"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"的学术自觉,更昭示着新时代地学人"经天纬地"的终极追求。